头部白癜风治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5549004815323&wfr=spider&for=pc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管筱璞

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

近日,湖北等九个省份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暂停殡葬服务机构的现场祭扫服务,其他省份一些地市也做了类似安排。如何既满足群众祭扫需求,又做好疫情防控?4月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范瑜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大力推广非现场的祭扫方式,包括“云祭扫”、推广家庭追思、开展公益性代祭服务等。

点上一支蜡烛,献上一束鲜花,留下一段倾诉……随着清明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云祭扫”平台寄托对逝者的哀思。这一看似迫于疫情的“退而求其次”之举,在疫情过后是否会成为人们文明祭扫的新选择?

随时随地缅怀祭扫,心贴得更近了

在江苏省太仓市娄东街道香花桥社区工作人员孙建春看来,清明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在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中,蕴含的是对传承弘扬优秀家风的期待。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祭扫形式不能简单复古,而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在于用什么形式祭祀,关键在于是否用“心”祭祖。用“云祭扫”方式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是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文明体现,不失为一种清明祭扫新风尚,值得倡导。

“不去坟前烧纸、磕头、除杂草,总感觉这份孝心没尽到。网上祭扫这种形式,大部分老人还不一定能完全接受。”退休人员李师傅坦言,“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老党员,我们不仅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疫情防控和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当然,也并非所有老人都无法接受“云祭扫”。子女旅居海外的张大爷就持赞成态度:“相比实地实物祭扫,网上祭扫可以让海外的家人随时随地缅怀祭扫,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家庭的精神纽带也增强了。”

据民政部相关部门介绍,今年倡导以下几种创新祭扫方式:一是居家追思。二是网络祭扫。目前多地民政部门、殡葬服务机构已开通网络祭扫平台,逝者家属可以登录平台为逝者建立网上纪念空间,通过网上献花、留言寄语寄托哀思。三是提供公益性集体代祭。有条件的地方,殡葬服务机构免费提供集体代祭服务,由工作人员完成庄严肃穆的集体祭扫仪式,家属可以实时观看。四是提供个人代祭服务。有条件的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可由工作人员为有需求的逝者家属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代祭服务。

“嘉琪,清明能回来给老奶奶扫墓吗?”同往年一样,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纪委干部张嘉琪近日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爸,我心里也放不下老奶奶,但疫情还没过去,现场祭扫有风险。”张嘉琪耐心地向父亲解释。曾祖母在世时,非常疼爱她,彼此感情很深。每年清明节,张嘉琪都会赶回家乡九江市浔阳区扫墓,但今年不同以往。

为减少清明期间祭扫人员流动和聚集,永修县号召采取代客祭扫、书写寄语等形式,弘扬孝亲感恩、厚养薄祭的传统文化。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张嘉琪觉得自己更应以身作则。她试着向父亲建议:“不如我们用代客祭扫的方式,同样可以寄托对老奶奶的哀思,好不好?”

为了打消父亲的顾虑,她介绍了永修县的情况:代客祭扫收费标准为元,可以由两名工作人员代送两篮鲜花、三份水果和酒水、茶、糕点,为逝者上香、擦拭墓碑,并将视频回传。最终,张嘉琪成功说服了家人。

从“花歌烛酒香”到数字情感遗产

祭祀历来被认为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纪念先祖、悼念逝者、教育后人的传统活动。其实,与“云办公”“云教学”“云招聘”等类似,“云祭扫”也不是由于疫情衍生的新生事物,只是在特殊时期被放大的一类现实需求。

上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祭祀活动扩大至虚拟空间。在网络上为逝者建立一个墓地、纪念馆,祭奠者只需轻轻一点,便能完成“点烛”“上香”“烧纸”“敬茶”“祭酒”等传统祭奠行为,以及“献花”“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现代祭祀内容。此外,还可以上传逝者的生平介绍和祭文,甚至可以上传留存逝者音容笑貌的音视频资料。

年初,国内首家祭祀网站网同纪念网创立,并在3年内实现了收支平衡。网络祭祀的商机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到年,全国网络祭祀服务网站迅速发展到多家。然而,内容同质化、设计简单等原因使得这些祭祀网站普遍面临服务推广难、赢利渠道窄的问题,发展陷入停滞。

在网同纪念网实际负责人王晓彦看来,最初的“花歌烛酒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花歌烛酒香’就是献花、点歌、点蜡烛、上酒、上香等最基本的祭扫服务。看看现在网上纪念馆的内容之丰富,简直可说是一种数字情感遗产。”

经过20年的发展,网同纪念网如今已建有31.5万座网上纪念馆,累计祭奠人次超过万。北京市不少陵园的网上纪念馆也依托该网站运营。进入网站的一个个网上纪念馆,精心制作、每日更新的内容,满是家人对逝者的无限思念。

回顾“云祭扫”的发展,民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推动网上殡葬服务方面的努力由来已久。

早在年,民政部门便发文倡导绿色文明的网上祭祀方式,积极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祭祀方式。随后,各省殡葬服务中心相继推出网上祭祀服务。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网每年在清明节也会举办网上公祭活动。由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传统祭祀活动存在越来越严重的交通、安全、成本等问题,网络祭祀再度赢得发展契机。到年底,提供网络祭祀服务的中文纪念网站稳定在了千家左右。

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提出:到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业务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到年底,9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综合利用网站、手机AP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